听新闻
放大镜
平民法官任玉虹
2017-12-22 17:23:00  来源:

   平民法官任玉虹

  文 本刊记者 卢颖  通讯员  李昊敏 

  任玉虹:1964年出生于淮安楚州,1985年进入法院工作,现任淮安市清浦区法院副院长,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采访任玉虹是个轻松的差事,开朗的她十分健谈。在法院工作了31年,承办了2000多件案子,任玉虹对自己的评价是“平民法官”。进法院之前,任玉虹做过3年印染厂工人,也让她相比别的法官来说,更多了一份“平民”情结。“相较于庙堂之上的司法精英,百姓更需要扎根基层的法律人。”

  一

  谈话时,任玉虹会微笑着注视对方眼睛,她说这是多年工作养成的习惯。

  任玉虹主办民事案件,家庭纠纷占了大多数,“都是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的纠纷,一旦关系撕破了,很难冰释前嫌。”

  任玉虹办理的家庭纠纷案大部分以调解结案。“民事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既能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又能建立长久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有一起离婚案,丈夫酒后殴打妻子,妻子提起离婚诉讼,然而丈夫并不同意,要求妻子看在孩子情分上不要离婚。夫妻两个哭哭啼啼,案件陷入僵局。任玉虹发现,夫妻两个感情基础其实很好,妻子甚至说:“只要他不打我,我是不会和他离婚的。”

  “一旦做了法律判决,你们的关系很难再有回旋的余地。”任玉虹决定做夫妻双方的和好工作。

  关键在于,妻子很难信任丈夫。“他每次喝完酒都打我,也写过保证书,可是一点用都没有。”妻子越说越激动,老丈人也跟着大喊:“这婚离定了。”

  任玉虹为此跑到丈夫的工厂里去做工作,希望工友们能督促他,第一不要再找他喝酒,第二不要再让他喝酒。

  寒冬腊月里,工厂里没有暖气,工人又抽烟,屋子里又冷又呛,任玉虹正值感冒,谈了两个小时出来,嗓子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最终妻子撤诉,夫妻两个重归于好。案子完后,任玉虹又连着两年回访,丈夫果真没有再喝过酒,夫妻两个也没有闹过矛盾。

  查明事实是适用法律的前提。然而,“家庭纠纷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判断对错。”

  她曾经办过一个离婚官司,妻子出了名的贤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是丈夫以“说不到一块,没有感觉”为由坚持离婚。妻子死活不离,案子怎么办下?

  任玉虹说,我可以依据法律规定判不离,结果还是丈夫继续起诉,浪费司法资源不说,对双方当事人一点好处都没有。

  “说法行不通的时候,就说理。”

  那段时间,任玉虹天天往当事人家里跑,倾听了他们的恋爱、结婚、争吵的全过程。任玉虹明白, “丈夫是浪漫主义者,妻子是务实主义者,两个人确实说不到一块。”

  调解既要面对面进行,也要背对背进行。任玉虹找到丈夫,和他聊妻子的付出,又找到妻子聊丈夫想要的生活。最终夫妻两个以离婚收场,但是妻子理解了丈夫,丈夫也对妻子感到了内疚。“他们也算好聚好散。”

  “面对面调解与背对背调解相结合,坐堂调解与就地巡回调解相结合,必要时候邀请特定关系人参与调解。”谈起调解心得,任玉虹说得头头是道。“做这么多调解工作,你不累吗?”任玉虹说:“我多做一些,当事人就少一分抱怨,社会多一分安宁。”

  二

  “法官得学会在不同角色间转换,脱下法袍是知心大姐,穿上法袍是法律权威。”作为法律权威者,任玉虹有自己的“硬气”。

  任玉虹是淮安本地人,熟人很多,少不了向她打听案情的人。这么多年来,任玉虹秉持着私下不谈工作的原则,实在纠缠不过,她就明确告诉对方,“你放心,法官是居中裁判的,不会偏袒任何一方。”

  “我做的每个判决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我问心无愧。”任玉虹的硬气,来源于公正。

  任玉虹曾经办理过一起普通交通事故案,原告轻度骨折,被告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到医院治疗时,发现原告骨折处有一个夹层瘤,随时会破裂,如不切除有生命危险,于是医院在治疗交通事故外伤的同时切除了夹层瘤, 费用明显高出很多。法院最终判决被告赔偿了部分医疗费用。原告不服到法院闹,还扬言是任玉虹收了对方的好处。

  为了这个案子,任玉虹跑了好几家医院,咨询专家意见。几名专家得出一致结论是,“夹层瘤是患者原发性疾病,与交通事故无关,一旦破裂将引起大出血危及生命,治疗夹层瘤的费用应由患者自行承担。”

  任玉虹将闹事的原告及其亲属请到办公室,拿出专家的意见给他们看,一条一条地解释给他听。同时告诉原告,如果真的怀疑这个案件办得不公,拿了被告好处,可以到检察院告她。最后,原告方认可了这份判决书。

  三

  任玉虹的桌上堆满了业务书。三十年来,她从未中断学习,也从未远离法庭。当上副院长后,任玉虹的行政事务多了起来,她给自己定了要求——每年办案数量不能少于20件。“这就和医生不能离开临床一样。”

  任玉虹说法官得做一个杂家,什么都要懂。

  任玉虹曾办理过一起医疗纠纷案。一名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羊水栓塞致死。这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卷宗上有专家鉴定意见,一串一串的专业术语,在任玉虹看来犹如天书。任玉虹翻了十几本医学杂志,研究了几十篇医学论文。终于搞明白了羊水栓塞是怎么回事,作出了专业又公正的判决。任玉虹说,为了办这个案子,她都快成了妇产科专家。“我还经常会给要生孩子的姑娘们提建议。”任玉虹哈哈大笑起来。

  “所有的矛盾都是利益问题,办理民事案件就是寻找利益的平衡点,让双方当事人都能相对满意。”

  然而,利益的平衡点并不好找。

  2000年,任玉虹办理了一起遗产纠纷案。父母遗留一处房产,面临拆迁。三兄弟为房屋争得头破血流。然而,父母临终前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事情闹到了法庭上。任玉虹发现,房子的市场估价成为案件焦点。当时,新的证据规则规定证人、鉴定人可以出庭作证。任玉虹决定将鉴定人员请到法庭上来。这当时在整个淮安都是首例。鉴定人不愿意出庭,害怕被当事人记恨。任玉虹告诉他,“只要说得有根据,实事求是,就什么都不要怕。”最终鉴定人员出庭,就鉴定过程及估价依据接受了当事人的询问,三兄弟当庭对鉴定结论表示认可。在任玉虹的主持之下,三兄弟通过竞价方式调解达成遗产分割协议。

  任玉虹的鼠标垫是一个卡通猫的形状,她说这是女儿送的。提起女儿,任玉虹觉得很亏欠。她记得很清楚,有一年冬天,她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居然不知道女儿在哪个班。

  《清风苑》:做了三十年法官,您可谓在一线亲历了中国的司法进程。请您谈下感触。

  任玉虹:三十年来,法官素质、程序完备、法治理念、对司法规律的理解与接受度都有发展,为全面实施科学的审判权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审判越来越符合司法规律。

  另一个感觉是,法律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经常遇到朋友向我咨询法律问题,尤其是结婚买房的。老夫妻给儿子买了房,又担心未来儿子婚姻出问题,房子落到未来媳妇手里,他们不知道怎么办,就来请教我。这说明老百姓已经知道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法律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风苑》:当下法官面临哪些困境?

  任玉虹:案件大量增多,法院审判领域越来越拓展,仅民事案由就有361个,涉及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此外,法院维护稳定、推动发展、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的任务越来越繁重,造成法官长期超负荷工作。

  破解案多人少,改革要在案件办理上下功夫。

  当前,小额诉讼程序的强力推进,仲裁与诉讼的有机衔接,都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近年来,法院裁判活动受到了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评价,审判效果越来越受到广泛的社会评判。这是一把双刃剑,法官在作出每个判决时,都要格外谨慎。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司法信任危机。

  《清风苑》:您对温情裁判文书怎么看?

  任玉虹:裁判文书是对争议的事实进行法律上的描述与判断,并给出处理方案的公文。裁判文书的公文属性决定了撰写者自由发挥空间的有限性。这就意味着,撰写者必须在法律和公文格式所规制的框架内构思和撰写文书。一篇合格的裁判文书,首先要明明白白地说服当事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条理清晰的论证,来“治愈”当事人的各种不服。

  《清风苑》:既是法官,又是人大代表,您如何看待这两重身份?

  任玉虹:当好人大代表和法官是一个理儿,都心中有爱,要有同情心。这样,才能真正代表基层百姓的心声,才有可能在工作中真正关心当事人的想法。代表是基层群众选出来的,就是要为基层群众说话。我们法院的工作也不是单纯就案办案,而是要为当事人真正解决问题。就这一点来讲,二者殊途同归。

  我常常想,我从一名工厂女工,走到了今天,与国家给我的机遇、人民对我的培养分不开。因此,当选为人大代表之后,就有责任回报社会。怎么回报?就是要多为党和国家出谋划策,为群众谋求福利。

  《清风苑》:法官、检察官、律师同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对于法律职业共同体,您有怎样的期待?

  任玉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公平正义。法律职业共同体应该相互独立、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相互流动、相互学习。

  我觉得,破除偏见、建立认同是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前提,它的关键在于交流,要渠道畅通。    (来源 清风苑 责编 华东)

  编辑:万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