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以来,湖北地区高校新增20余张新面孔,这些院校或是由原来的学院升格为大学,或“独立”,或更名,或合并组建,或新建。目前,高校更名大战还在继续,本月将有武汉工商学院、文华学院等三张新面孔呼之欲出。在高校校名换来换去之时,湖北有15所高校换成近似,导致开学时经常有新生走错校门。教育专家表示,学校重在练内功,换校名之风不可助长。(5月17日《武汉晨报》)
高校频繁改名,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一方面改的次数多,武汉轻工大学和武汉城市职院都曾三次更名,改两次的则更多了,大约有20多所高校在2010年后相继更名变脸,占湖北普通高校总数约三成;另一方面则改得没有创意。校名雷同,给学生造成了麻烦,甚至报错了志愿走错了校门。高校如此频繁改名,让人错愕。
高校频繁改名,根本原因在于功利。以为改了名,经费的投入和招生都会发生本质性改变,应该说,改了名,能够带来一些经济上的益处,名称上也好看了许多,但“内核”却未改变,比如在招生上则可能还会退步。2012年更名的武昌职业学院,连续两年招生下滑,由最高峰7000人的招生规模下降到4000多人。
高校的改名真的不必冲动,如果没有必要,则不必在改名上费心思,毕竟名字不是最重要的。国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麻省理工学院都是顶着“学院”的头衔,可依然闻名于世。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在“改名潮”中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保持难得的清醒,他们觉得,“畜牧兽医”是学校的品牌和特色,必须坚持走特色化道路。正因为有特色,近年学校就业形势非常好,2013年,平均每个毕业生可以挑8个工作岗位。毕业生就业状况如此好,显然不是靠改名能够获得的。
高校频繁改名,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既要跑公关,而且还要承担改名所带来的诸如换大门,换公章等费用,这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如果能够节省下来或是改造校园环境,或是救助贫困生,岂非更有意义?
让人想不通的是,据介绍,高校的更名设置有一套严格程序,先由教育厅审核,再上报省政府,然后再报到教育部审批。可事实上,所谓的“严格程序”并没有被严格执行,高校想改,基本上多能够心想事成。
高校名称应该保证一定的严肃性,不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教育部必须把好这一关。从而促使校方谋求质量取胜,不是依靠招牌。高校频繁改名,也是一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