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匾额,高悬于建筑点睛之位。往往寥寥几字,却蕴含着丰富的义理、文化和情感。在中国古代文物中,可谓独树一帜。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是集匾额搜救、保护、展览、研究于一体的主题型博物馆,馆藏一千多块古代匾额。其中,有一批御史亲题的匾额,书法优美、文采斐然,含义隽永深刻。我们特择其佳作,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1.明永乐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陈勉题《总宪》
释义:总宪,明清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御史台古称宪台。
题匾者:陈勉(1381-1453),字希进。江西宁都东山坝双源人。永乐四年(1406)进士,即授广东道御史,长期担任各地各级御史。
【御史故事】刀刃向内,查处“自己人”
明宣宗宣德初年,官员宴会奢侈相尚。资历极深的左都御史刘观知法犯法,私下接受贿赂,花天酒地习以为常,其手下御史们也都上行下效,个个贪污放纵无所顾忌。宣宗欲除刘观集团以正监察系统内部风气,在大学士杨士奇建议下,任命了一批颇具声望的清官进入都察院,陈勉就在此时升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期间,他秉公办案,积极配合时任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的顾佐加强对监察系统内部官员的监察,终使监察系统的贪官头目刘观被宣宗罢官定罪。刘观集团随后被打倒,朝中风气为之一振。
2.清雍正大学士朱轼题《宠锡绯鱼》
释义:宠锡,朝廷的恩赐。绯鱼,绯衣与鱼符袋。唐开始,五品以上官员穿绯色朝服,五品以上京官佩戴鱼符。鱼符原为出入宫禁防诈伪而设,后饰以金银系于腰间,成为身份尊显的一种标志。
题匾者:朱轼(1665-1736),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人,病逝后赠太傅,入祀贤良祠,谥文端。康熙三十三年(1694)中进士,历任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等职,官至吏部尚书。雍正三年授文华殿大学士,曾为乾隆老师。任浙江巡抚时,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做出了贡献。朱轼还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为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著有《周易注解》《周礼注解》《仪礼节要》《历代名儒传》《历代名臣传》《历代循吏传》等。
【御史故事】朱轼所修不塌
朱轼为官几十年,治理水患,为民办实事,深得民心。他关注民生,对于兴建农田水利各节,筹划举措,都事必躬亲。在浙江督修海塘时,多有创造:海宁、上虞等县常患海潮,朱轼便采用“木柜法”,用松木、杉木制成大箱,装满碎石,沉到海塘底部,上面堆上巨石作堤基,从而堤塘坚固,潮患免除,民则安之。所以人言,“朱轼所修不塌”。
3.清乾隆大学士王杰题《泮水钟英》
释义:泮水,古时学宫前的水池,状如半月形。此处是学宫、学府的代称。钟,集聚。英,英才。
题匾者:王杰(1725-1805) ,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名臣。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嘉庆帝即位,仍为首辅。王杰以诗文见长,工于书法,有“文章三江,字冠中原”之誉。
【御史故事】甄选英才泮池边
王杰多关心后生,提携才俊。史料记载,王杰曾两任会试正考官,选拔出胡长龄、汪廷珍、刘风诰、阮元、那彦成等人才,而这些人后来也多成为名誉四方的清官好官。
【御史故事】和珅贪腐案的最终审判官
王杰一生刚正不阿,尤其在与奸贪之臣和珅的斗争中尽显他的刚正勇毅。据《清史稿》记载,一次,和珅为了讨好他,在议政后拉着他的手,开玩笑地说:“状元宰相手果然好。”王杰说:“这手只会做状元宰相,不会要钱,有甚么好处?”
而这个与和珅斗了一辈子的王杰,也正是和珅贪腐案的最终审判官。嘉庆帝即位后,即将和珅以贪污受贿罪入狱。但和珅当政时间长,影响大,几乎没有哪个京官不为和珅做过坏事。因此,和珅自以为无人敢做自己的审判官而气焰嚣张。直到在审判堂上,和珅看见审自己的不是别人,正是一身正气的王杰,气焰顿消,只得从实招来。
4.清乾隆大学士刘墉题《敦和》
释义:敦,敦厚,笃厚。和,和睦。
题匾者: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江宁知府、湖南巡抚、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嘉庆九年(1804)卒于官,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刘墉亦是著名的“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法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
【御史故事】乡饮大宾话敦和
乡饮是源于周代敬老爱老的一种习俗。每年秋收后,地方政府官员,下到乡镇宴请当地“宾”。受邀者称“乡饮宾”,有“大宾”(亦称“正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其中,“大宾”(正宾)档次最高。
至明清时期,该习俗更为隆重,民众把治家有方、内睦宗族、外和乡里、义举社会、有崇高社会威望之人推荐为“乡饮宾”,县府每年从财政支出官银用于举办“乡饮酒礼”活动。秋收之后由县令到乡村宴请。此匾正是刘墉题给湖南石门县“乡饮宾”的。
【御史故事】严查山东巡抚舞弊案
乾隆四十七年(1782)春,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向所属各州县索取贿赂,以致各州县仓库亏空。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和珅有意袒护国泰,在前往济南途中,就将情况秘密通报国泰。国泰赶忙向商人勒借银两,补充库银数量,掩盖亏空。到山东后,尽管刘墉等人第一时间查验府库,却发现钱款一文不少。刘墉与钱沣会商后,暂时将仓库封存。原来,钱沣在差役们抽银验视时,发现验证的银子成色不对。回到住处后,即派人访问侦查,了解到是巡抚勒借商人银子,冒充官银放入库中。于是他们四处宣告,如果商人们不将被借银数呈告官府,请求归还,便将其银子没收。终于商人纷纷呈禀银子被借的缘由和数量,将银两领回,从而查清了府库官银亏空的真相。刘墉等将事实奏报朝廷后,终使国泰伏法。
5.清道光大学士戴均元题《极婺联辉》
释义:极,北极星,对男性的颂词。婺是古星名,即“女宿”,用作对妇人的颂词。联辉,同时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题匾者:戴均元(1746-1840),字修原,号可亭,清代江西大庾(今大余县)人。乾隆三十九年进士,入翰林院,先后任江南、湖北乡试考官、湖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江南河道、河东河道总督、礼部尚书、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师等。道光二十年(1840)逝世,享年九十五岁。
【御史故事】一门四翰林,叔侄两宰相
戴均元兄戴第元,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入翰林院。乾隆四十年,戴均元与侄子戴心享同被点翰林。乾隆四十三年,另一侄子戴衢享中状元。史称“西江四戴”“一门四翰林”。戴家清廉博学、爱民勤政,享誉朝廷。后戴均元、戴衢亨先后任各部尚书、大学士。“一门四翰林,叔侄两宰相”,传为佳话!(何文清、徐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