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云游”南四湖,看公益诉讼谱写环保新篇章
2022-03-25 09:58:00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

  日前,一场聚焦“南四湖”治理的“云监工”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呈现,对召开“南四湖专案”检察听证会进行全程直播。据统计,此次听证会视频直播共有1070.6万人“云监工”,公开透明的方式引发网友好评如潮。

  2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检察听证会。

  “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的合称,四湖相连恰似一串蓝色明珠,镶嵌在鲁西南。南四湖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流域涉及4省34个县市区,承载着调洪蓄水、南水北调、发展水产、航运交通等多方面重要功能。

  然而,近年来,这片湖域遭遇严重污染,鱼虾绝迹,成为沿湖群众口中的“酱油湖”。由于涉及地区众多,污染成因复杂,虽然治理取得了成效,但一边治理一边破坏,污染治不尽,此伏彼又起。

  鉴于南四湖生态环境受损问题持续多年,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向最高检建议通过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方式,来解决南四湖污染难题。4月8日,最高检出手,对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情况直接启动公益检察立案程序,副检察长张雪樵担任办案组组长、主办检察官,以一体化办案方式办理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以下简称“南四湖专案”)。

  在最高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下,南四湖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云监工”的一员,记者见到了新旧南四湖的云泥之别,也见证了检察公益诉讼的力量。跟随记者的脚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小渔村,看看南四湖专案为这个地方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南四湖专案发力

  助推传统渔村旧貌焕新颜

  2020年3月,生态环境部带队实地调研南四湖流域污染问题,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检察官随队参加了联合调研。彼时,检察官发现,虽然随着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启动,南四湖生态环境治理颇有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下游治污上游排污、昨天治污明天反弹的顽瘴痼疾。在摸底时,检察官了解到南四湖生态环境存在着四省八市三十四县(市、区)治理标准不统一、各唱各调、各管一摊的乱象。

  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后,调用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和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四级检察机关200多名检察人员全力投入该案。其中,流域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成为南四湖专案组最关注的线索之一。

  在南四湖流域,厂矿村庄星罗棋布,鱼塘成群芦苇成林。2020年6月,专案办案组来到微山县张楼镇湖兴村调查,这个依湖而建的纯渔民村只有100来户人家。尽管四面环水、生态资源丰富,但由于远离镇驻地且交通不便,湖兴村基础设施一直不够完善。垃圾成堆,鱼塘水体发黑,不仅拉低了湖兴村的“颜值”,还威胁着水体生态。

  在检察机关的督促下,张楼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在村里设置生活垃圾存放点,集中收集生活垃圾,加快污水管网铺设和污水收集池建设,杜绝生活污水直排入湖;对村民院落厕所进行无害化卫生改造,新建生态公厕一处,推进“厕所革命”纵深发展;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开展文明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方式,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乡村文明提升与环境整治良性互动。

  2022年1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这里的样貌已经不似从前。当人们穿过冬日里静谧的芦苇荡,再次驻足湖兴村时,皆为眼前景致所吸引:生态码头取代了船舶停靠点,院落整齐有序地排在主干道一侧;原来堆在一旁废弃的旧渔船、石磨盘、渔网等生产生活用具被重新利用成为特色装饰;家家户户装上了污水管网;原来村子周围的黑臭水体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如今,小渔村旧貌换新颜,巨大改变让人眼前一亮,焕然一新的美丽渔村和远处荡漾的碧波融为一体,叫人心旷神怡。“生态环境的好转大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父老乡亲的干劲儿也越来越足了。现在我们湖兴村已成为微山湖区的新亮点。”听证会上,从山东省微山县湖兴村党支部书记化红超的介绍中,这个传统小渔村重新焕发的生命力跃然眼前。

  群众生计环保要求两手抓

  凝聚合力实现共赢

  对于湖兴村的治理,只是南四湖专案的一个缩影。

  湖兴村,从地图上看只是南四湖流域一个小小的点,沿湖许许多多这样的村落、企业、自然环境等组成了具有重要生态地位的南四湖流域,而长期以来,流域工业污染、河流污染、农业面源和养殖污染、河道航运和生活污染等问题交织,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听证会上,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简单介绍了基本案情。南四湖流域位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处,涉及34个县(市),根据水域划分区域,实行分割管理,管理的重点和方式差异较大,“多头管”“交叉管”“无人管”现象并存,一些企业和个人在不同水域“打游击”,与行政机关“捉迷藏”,躲避监管,持续实施污染环境行为,仅靠一省之力难以根治。

  对于这一被称为“四个湖难住四个省”的环境公益诉讼大案,2月11日,刚从“南四湖专案”山东办案现场赶回北京的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说:“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就是要坚持胸怀‘国之大者’、聚焦‘治理难者’,就是要敢啃‘硬骨头’。”

  在张雪樵副检察长看来,南四湖流域治理难的根源在于流域跨区域执法标准不统一。“由最高检直接立案,有利于协调多方面力量,统一四省环境执法标准,有效地解决多头治理的问题。”张雪樵副检察长介绍。

  截至2022年1月,专案组共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237条,交办山东、江苏、安徽办案分组线索233条。检察机关共立案205件,其中最高检立案1件、省级检察院立案8件、市县级检察院立案196件,包括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85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0件。

  在诸多问题中,与附近流域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家船生活污染问题显得格外醒目。由于南四湖流域涉及市县多,人口密度大,长期以来,“靠湖吃湖”已经是沿湖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漂浮在湖面的众多住家船导致了严重的生活污染问题。而该问题的治理势必会和沿湖百姓的生计产生矛盾,如何平衡生态与发展的关系,这是南四湖治理的又一大困境,也是中国环境公益诉讼遇到的普遍难题。

  对于生活污染问题的治理,办案组坚持实事求是兼顾群众生计与环保要求。在南四湖专案的推动下,微山县推动渔民上岸计划,坚持“成熟一批、上岸一批”的原则,分批实施以船为家渔民安居工程。对上岸意愿不强烈、上岸条件暂不成熟的住船渔民,政府不仅全部安装了污水收集设施,还就近建立了污水处理站,实现生活、环保两不误。

  除了生活污染,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工业污染也是造成南四湖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应对工业污染问题,2019年,山东率先实施硫酸盐等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出台后,有36家煤矿因为硫酸盐超标,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山东省检察院立案后调查发现,标准出台时,相关煤矿已建矿多年,原有设施不具备硫酸盐处理能力。可是除盐技术复杂、成本很高,企业治理积极性并不高,而且若企业一次性承担巨额赔偿,则可能马上陷入生产困境。

  山东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效彤介绍,为破解两难问题,他们不但委托专业机构多次鉴定检测,还专门举行检察听证,并且多次与环保部门和企业座谈,了解监管难点和企业困难后,制定了“一矿一策”的方案。其中山东菏泽4家煤矿采用“提标改造替代修复”方式承担了法律责任,而且确保废水以优于规定的标准排放。截至目前,20家煤矿企业技术改造后达标排放,10家综合处理后零排放,6家停产整治。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住绿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银山。”张雪樵说,环境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就是要以协调各方力量来解决各方利益。“比如,生态环境部门下了停产处罚决定,但不能一罚了之。企业要生产,百姓要就业,经济要发展,如何让企业再找一块地继续生产,这就涉及自然资源部门,这个协调过程就是检察机关要做的。”

  张雪樵说,公益诉讼的定位不是在法庭上争输赢,而是聚焦公共利益的保护,而环境公益诉讼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保护民众切身利益,实现双赢多赢。

  听证会现场实景再现

  南四湖生态环境“更上一层楼”

  南四湖是个浅水湖,平均水深1.5米,如果乘船到湖上取证,会激起沉泥,影响水质,导致监测不准确,再加上湖区范围大,取证的过程更加需要技术力量的支持。

  为此,南四湖专案组专门成立了技术分组,分组的成立是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和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公益诉讼+技术”融合办案机制的一次大胆创新。办案期间二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南四湖专案技术支持工作的提示》,探索公益诉讼和技术深度融合的办案模式,旨在为案件线索排查研判、调查取证、检验鉴定、成效跟踪等多个环节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环节的技术支持。

  为了精确办案,技术分组运用无人机对办案人员不宜进入的区域拍摄影像数据和采集水样,利用快检设备现场对水样定量分析,探索开展立案和结案办案环节的“双鉴定”方式,提升立案的准确性,保证结案的效果。为有效确认治理效果,技术分组通过卫星遥感空天信息和国家环境监测网数据相互印证。

  听证会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朔和助理研究员邹小川,对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情况做了介绍。通过用同一个卫星、同一个季节节点、同一种算法,从光学图像、黑臭水体指数、悬浮物浓度指数、富营养化指数四个维度,以一年为跨度,对办案前后的水体作了科学、详细的对比。

  记者明显看出,2020年10月占比超过一半的水体在卫星云图上呈现黄绿色,为中等指数黑臭水体,2021年10月则整体呈现绿色为主的低指数水域。

  如果说卫星的眼睛是一把标尺,那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水质监测则是一个放大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生态环境监测室副主任李文攀从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三个重要的水质指标出发,以一年为时间跨度,制作了办案前后的数据比照,总体结论与卫星遥感图像相互印证。

  当然,再直观不过的数据都比不上大自然的现身说法,冬日的南四湖重现了堪称环境质量好坏“指标生物”——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青头潜鸭,重现了“清荷照水、鱼跃鸟飞”的美景。

  镜头拉回到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检察听证会现场,在观看了南四湖的“前世今生”后,与会人员都感受到了公益诉讼为这片流域带来的巨大变化。此外,也有不少参会代表对于治理过程中一些更加细节的内容提出了疑问,围绕废水污染治理标准不统一、船舶污染处理标准不统一和农业养殖污染治理标准不统一等根源性问题发表意见。

  “统一标准的问题比较复杂和敏感,关系到地方和企业切身利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点问题。比如区域划分问题,这涉及到标准的针对性是否强,能否体现精准治污的问题。”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周结斌坦言。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济宁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于安玲对于后续治理中事关民生和就业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对于湖区群众退渔后的再就业问题,建议视情发展一些公益岗位等。

  张雪樵副检察长在对听证会进行总结时表示,老百姓的生计问题是天大的事。要进一步认识摆在面前的问题,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的监督理念和协同之诉的职能定位,对长效治理问题持续跟进监督,进一步巩固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态势,为建设美丽、富饶的国之大湖持续努力。

  发挥检察公益诉讼效能

  为中国之治赋予新内涵

  结合南四湖生态环境的治理一案,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公益诉讼发挥的巨大效力。但是,公益诉讼的公信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用办案开路,用实效获得认同。

  面对南四湖流域跨区划的生态治理难题,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打响了自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建立以来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社情最为复杂的一场公益诉讼治污攻坚战,为公益诉讼的效力展出了绝佳的例证。

  张雪樵副检察长介绍,各级检察机关应该坚持以办案为中心,做实法定领域,聚焦重大国家战略和部署,找准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重大案件办理的引领示范作用,持续加大最高检和省级院自办案件力度,不断提升办案质效。

  此外,还要逐步推动构建适应检察公益诉讼需求的法治环境及体制机制,张雪樵介绍:“为了适应检察公益诉讼的发展需求,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谋划。”

  首先,开展公益诉讼,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最高检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办案的重点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部署来谋划。目前,已有20多个省区市党委出台支持开展公益诉讼的文件,为公益诉讼检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开展公益诉讼不能单打独斗,要扩大‘朋友圈’。”张雪樵副检察长介绍,各地检察机关积极争取省级人大常委会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加强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已有26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出台相关决定。遇到专业性较强的案件,我们积极与科研机构等方面开展合作,依靠专业技术力量协同构建先进的办案体系。

  与此同时,还要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把握好公益诉讼是公益之诉、督促之诉、协同之诉的职能定位。张雪樵副检察长指出,公益诉讼检察并非“零和博弈”,本质是通过加强对公益损害问题的监督,助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共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我们用好磋商、检察建议、提起诉讼的阶梯式办案方式,把诉前解决问题作为公益保护的最佳状态,有效加强沟通,减少行政机关的抵触,最大程度发挥行政机关主动纠错的积极性,提升公益保护效能。

  在被问到检察公益诉讼赋予中国之治哪些新的内涵时,张雪樵副检察长做了详细解释。

  “检察公益诉讼从公益的司法保护角度为我国社会治理作出了贡献。”首先是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公益诉讼坚持以公益保护为核心,就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体现,公益诉讼制度取得良好的成效,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正是因为这项制度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切实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张雪樵副检察长看来,检察公益诉讼有效地促进各方协同共治,充分彰显制度优势。“公益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检察公益诉讼为各类公益保护主体协作保护公益提供了制度平台,检察机关与法院、行政机关、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围绕公益保护的共同目标,按照各自的职能定位参与到公益诉讼中来,协同推进公益诉讼发展。”张雪樵副检察长说。

  而遵循法治原则,突出中国特色则是新的内涵。公益诉讼从试点到全面推开、快速发展的历程,都严格遵循法治原则。“中国的检察公益诉讼在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案件量、制度影响力上不逊于国外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正是因为我们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司法制度,立足于中国的民情、社情、国情。”张雪樵副检察长说。

  现如今,南四湖的水质已然跻身全国优良水质湖泊行列,清波再现,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变化,公益诉讼的作用力不可小觑。

  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公益诉讼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中应运而生,旨在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破解公益保护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当然,公益保护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南四湖的治理问题,关于如何保护南四湖治理成果并且妥善解决后续问题,真正使得“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的“金山银山”,还要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公益保护的成果。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发挥不怕啃“硬骨头”的工作作风,继续以南四湖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核心,全面推动全口径污染防治,逐步实现湖美民富的美好宏图。

  [责任编辑: 王跃]

  编辑:万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