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珍在北京市顺义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报告
姜淑珍(右)与同事讨论推进“三位一体”检察专业化建设试点工作
平日里亲切爽利、笑意盈盈的姜淑珍,每当出庭支持公诉时总是字字铿锵,自带检察官的气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公诉人、个人一等功……她已成为北京市检察机关先进典型的代名词。
从初出茅庐的检察新兵,到刑检一线的业务专家,再到基层院的检察长,20余年的时间,新身份不断解锁,姜淑珍初心如磐、责任弥坚。
专业化建设的探路者
上世纪90年代,原本林学专业出身的姜淑珍因为喜欢法律和辩论,通过刻苦自学,如愿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了一名法学研究生。从那时起,凡事都要“钻进去”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最好”这一劲头,深深烙进了姜淑珍的性子里并伴随着她后来的职业生涯。
工作后,姜淑珍先是斩获“北京市十佳公诉人”荣誉,2010年10月又以总分第二名摘得“全国十佳公诉人”称号。其后三年间,她先后作为北京队选手、带队教练,参加了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公诉人电视论辩赛”、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赛”和第二届“全国优秀公诉人电视论辩赛”,带领北京市检察机关在这三场大赛中全部夺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在检察研究和创新方面,姜淑珍亦以“钻进去”的劲头参与创建了多项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北京市检察机关刑事检察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2016年,司法体制改革逐步推开,姜淑珍被委派牵头负责经济犯罪检察和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检察专业化部门设立可行性调研。没有任何可参考借鉴的经验,她就与办案人员深入座谈,去兄弟单位虚心求教,起草完成了设立专业化办案部门的调研报告,其中的建议基本被采纳。改革中,北京市检察机关设立了10个专业化经济犯罪检察部门,市检察院设立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检察部,由此拉开了北京市检察专业化建设的新篇章。
接着,姜淑珍所在部门又负责牵头全面推开专业平台、专业素质、专业工具“三位一体”检察专业化建设。她立即带领团队深入调研,拟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负责协调试点工作的推进。半年间,北京市检察机关共举办专业化培训271场,完成专业调研课题237个。一个“硬骨头”再次被她啃下。
办理大要案有诀窍
姜淑珍督导办理过1800余件案件,几乎涵盖了近年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的重大案件和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当被问及办大案有什么诀窍时,她表示,既要实干又要会干,“别犯怵,重视它但别畏惧它。”
在督办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时,姜淑珍与专案组在提前介入阶段就封闭在专案点,审阅案卷300余册,形成10万余字的初审报告,提出200余条共4万余字的详尽补证意见,撰写、修改案件材料累计49万余字。扎实的基础工作助力案件顺利办结。
面对小案,姜淑珍也从未轻视。在她看来,小案往往关联着民生民利,同样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去认真对待。
“我至今犹记得一起合同诈骗案的被害人,普普通通的农户,一家人住在路边的土房子里,被骗后让原本清贫的生活雪上加霜。”姜淑珍说,被害人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案件的办理上。为此,在办案中,她们非常注重追赃挽损工作。后来经过多方补充调取证据,检察机关对该案提起公诉并通过追赃为被害人挽回了损失。
2020年,姜淑珍负责指导督办假口罩案。在疫情发生前这类案件并不多发,为了更好地办理案件,姜淑珍认真研究法律和司法解释中的有关规定,明确疫情防控期间相关案件移送刑事处理的标准,同时主动对接市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形成重大案件联合查办机制,从严从快打击假口罩犯罪。
角色在变,初心不变
2021年12月28日,在北京市顺义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姜淑珍全票当选为顺义区检察院检察长。踏上新岗位,姜淑珍没有给自己缓口气的时间,而是迅速融入角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她常常是院里最后几个下班的人。”顺义区检察院干警告诉记者,姜淑珍履新后,第一时间召开部门工作汇报会,全面听取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及面临的问题,深入调研该院“四大检察”业务发展、干部队伍建设等情况,以最快速度掌握了本院的整体发展。
在姜淑珍的带领下,顺义区检察院围绕落实“质量建设年”要求,确立了网络犯罪检察、知识产权检察、科技赋能等重点培育项目,办理的全市首例异常交易虚拟货币“洗白”电信诈骗赃款案、假冒注册商标案入选北京市检察机关典型案例;积极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注重溯源治理,今年上半年在河湖保护、市容环境等领域办理了4件涉农村污水治理行政公益诉讼案,督促行政机关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站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协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无论是一线检察官还是基层院检察长,姜淑珍说自己心态上并无太大区别。于她而言,成为以专业立身、为民司法的检察人,是其所志;做首都发展的建设者、平安北京的守护者,是其坚守。
(本报记者简洁)
[责任编辑: 佟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