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盐城:杨洪雨精准扶贫创奇迹
2019-08-13 10:11:00  来源:检察日报

  杨洪雨,江苏省盐城市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科员,先后挂职任阜宁县板湖镇党委副书记、板湖镇孔荡村第一书记、三鑫村第一书记,荣获“全省扶贫济困奖”,被评为“中国好人”、江苏省最美基层共产党员、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盐城市时代先锋、盐城市劳动模范

  身着检察蓝心系群众,挂职第一书记一年后就带领当地干群创造了精准扶贫“孔荡模式”,让省级经济薄弱村一跃变成精准脱贫样板村,成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个“创造奇迹”的人就是杨洪雨。

  2016年4月,杨洪雨从云南边防部队转业至盐城市人民检察院。从军25年的他刚到检察院不到半年,就主动报名参加扶贫工作并前往阜宁县板湖镇孔荡村担任第一书记。

  孔荡村全村200余户400余名村民,其中百余户是贫困户。最初,这里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产业发展不足,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第一印象就是破,想找个开会的地方都难。”杨洪雨说起当年第一次到孔荡村的情景仍是一脸感慨。看到乡亲们的困境,杨洪雨驻村后第一个月内就走访了全村400余名村民,全面调研了全村低收入农户、贫困户、五保户和其他村民情况,并将情况分类建档。

  带着对走访时收集到的问题的思考,杨洪雨因地制宜手绘了《乡印孔荡》五年发展规划图,实行“挂图作战”。2016年5月1日,在孔荡村党群大会上,杨洪雨向全村村民承诺:“实干脱贫,苦干前行,用两年时间甩掉穷帽子!”

  “当时我们都认为杨书记在吹牛皮,他的规划就是天方夜谭,没想到现在竟全都实现了!”孔荡村老党员孔兆辉说。

  正当杨洪雨准备大干一场时,一场特大龙卷风自然灾害袭击了盐城市阜宁、射阳、东台等地。孔荡村也处于其中,村民多有伤亡,上百户民居受损,一时间人心惶惶。

  接到消息第一时间,杨洪雨马不停蹄赶往孔荡村。汽车行不了就换摩托,摩托进不去就徒步跑进去。步行10多公里赶到现场后,村民问他怎么光着脚就跑过来了,他才发现一只鞋都坏的不成形了。

  那天,他一夜未眠,组织党员干部抢修道路,打通救人送医的生命通道;排查巡访,动员受灾户到安置点休息。一连20天,杨洪雨始终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

  灾后重建时,杨洪雨更是想方设法帮助村民们重建信心。孔荡村村民孔伟亮从事养殖饲料加工工作,那场风灾刮掉了一家子两年多30多万元的心血。为了让孔伟亮重建信心,杨洪雨不仅多次找他谈心,还帮他申请贷款,鼓励他做螃蟹饲料加工。如今,孔伟亮收入已翻番。

  阜宁县板湖镇傍依苏北灌溉总渠,孔荡村位于板湖镇最东边,杨洪雨经常踏上这条渠堤。“这条总渠是在周总理的关心下挖建的,体现了苏北干群的奋斗精神。”杨洪雨不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

  跑项目、办贷款、求技术、拉赞助、找岗位、谋就业,杨洪雨在挂职期间平整废塘烂荡养螃蟹,建设粮食烘干厂、冷冻保鲜厂等,用示范点燃干群创业致富的激情。两年来,孔荡村村民人均收入成倍增长,集体经济积累由倒挂外债51万元到年创收50余万元,一举摘掉贫困村“帽子”。

  作为一名检察人,杨洪雨的扶贫履历上不可避免地打上检察烙印。检察办案为实现公平正义,乡村治理同样需要公平正义。精准扶贫需要建档立卡,需要适时“精准进退”。低保户杨万方身份证被人冒用,他调查认定后正本清源,同时还对另外6户不符合标准的低保户依法依规清退。

  杨洪雨在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农闲走访时用村民最能理解的方式讲述法治理念。同时,由于孔荡村村民多为孔子后裔,杨洪雨参加筹办江淮孔子文化发展基金会、江淮孔子文化周和孔荡大爱产业园,将弘扬传统文化揉进法治建村中,以淳朴乡风引导农村建设。

  在顺利完成孔荡村扶贫攻坚任务后,孔荡村村民以红手印与签名的申请书希望杨洪雨继续留任。2018年5月,盐城市委决定杨洪雨继续参加第二轮为期3年的扶贫工作,巩固孔荡村,帮扶三鑫村,探索构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新模式。在杨洪雨任职期间,三鑫村也跨入镇综合先进一类村,成为全县重点学习的党建示范村。

  在孔荡村,杨洪雨建起别具一格的党建长廊和党建之窗。在三鑫村,他主导探索新时代基层党建“D(4455)H+”模式,依托基层党建促进扶贫攻坚,形成党建合力。

  今年5月底,杨洪雨被聘为阜宁县板湖镇小学法治副校长,牵头组织“携手关爱,共护明天”为主题的法治宣讲板湖行活动。扫黑除恶斗争开始后,杨洪雨梳理三鑫村的一些苗头性问题,通过组织释法说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年多来,杨洪雨手绘孔荡村五年发展规划图、三鑫村发展规划文稿和图纸《良渚三鑫》,撰写了26本扶贫工作日记,见证了扶贫攻坚的点点滴滴。“3年多的扶贫经历是党性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是检魂催我勃发向上。我现在只想让党徽和检徽之光更多留在美丽乡村里,留住那一抹乡愁。”杨洪雨说。

  (本报记者罗莎莎 文/图 通讯员朝阳 张艺)

  [责任编辑: 佟海晴]

  编辑:万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