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对待“炒状元” 改革高考制度才能“治本”
2018-07-23 10:36:00  来源:

  教育部发言人23日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希望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但收效不大,“状元”仍是录取期间全国最引人注目的话题。(6月24日新京报)

  有考试就有名次,有排名就有状元。与其对各地热火朝天的“炒状元”进行批判,倒不如将目光转向“状元”产生的机制即高考制度,只有从根本上改革“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才能真正减少“状元”身上的光环。

  “炒状元”之所以能形成一个产业,就在于状元身份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学校出了状元便可大张旗鼓的宣传,以此吸引更多的生源;家庭出了状元不仅能光宗耀祖,更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商家请状元做代言,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让人们趋之若鹜。

  “状元”的产生要回溯到科举制度,那时只要考中状元便可飞黄腾达、名利双收,家人也随之“鸡犬升天”。而今天的“炒状元”也是陷入了这种迷思,认为考中状元,便能一劳永逸、人生辉煌。但现实却是,那些“状元们”并不都能成为成功人士,大多都是平庸之辈。因此,成为“状元”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造成并放大这种偶然性的便是高考制度。

  众所周知,现在的高考制度仍是采用“一考定终身”的应试制度,虽然现在有了“校长推荐制”,但毕竟对于百万学子来说是“杯水车薪”。大部分学生都要通过每年6月的那几天的考试来“鱼跃龙门”,发挥正常或者超常便能迈入大学,发挥失常便无缘大学。君不见多少平时“屡考不败”的尖子生在高考中“折戟沉沙”,更甚有顶不住压力跳楼者,可见一次考试的巨大偶然性让学子们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炒状元”成为产业,引发更多公众对于“状元”的崇拜与追逐,错不在“状元”,他们只是高考制度的产物。教育部虽然三令五申叫停各地“炒状元”,但是各地教育部门仍然我行我素,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出一些“疑似状元”。教育部若想真正杜绝此类现象,别无他法,只能通过高考制度来实现。

  首先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一次性成绩录取制,可以按照省份增加考试次数,将考试成绩综合排名,这样便能减少一次考试的偶然性;另外拓宽录取方式,除了“校长推荐制”和高校自主招生,还可以增加艺术生和特长生录取渠道,从而分散考生压力;最关键的还有政府和社会应该转变观念,引导青年学子向技校和高职院校转向,真正实现人才与社会需求的配套与协调。

  一味的压制和叫停“炒状元”其实是“治标不治本”,教育部不应再做类似的小修小补,是时候向高考制度动手了,只有触动制度层面才可能有切实有效的改变与进步。

  编辑:施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