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去杨家埠本只是单纯地欣赏民间年画的,不想走着走着,竟闯进了这净土中:青瓦老宅,萧萧细竹,还有一尊布满了青苔痕迹的石像——一位老者静然安坐,手握书卷,悠悠看向远方,似乎已然看透这世间沉沦,而这老者,就是在书中读了多遍却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大书画家郑板桥,这片见方小宅竟就是这老人在潍县做官七年居住的地方!
从正门走进去,是堂屋,普普通通的祭台小桌,简单的竹制摇椅,很难想象这就是一个县令的家,而且还是一个以诗画闻名的老人居住了七年的地方!可当你走进清风堂时,便不再会有疑惑了——一张张青竹秀兰,一句句傲骨绝诗,处处抒写着这人的秉性和品德!
老人似乎不应该属于老潍县,可一旦来了,故事便有了开始,历史便有了痕迹。郑板桥来鲁正逢山东大饥,遍野的尸骨触动着老人的神经,于是,“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虽然最终的结果是被贬,可作为一名父母官,郑板桥自始至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虽然在这里,竹不再有苏州的青,兰不再有江南的纯,可那一张张至宝真画却告诉了我们,在心里,他依然坚持那份应有的可贵!
时光在不经意中走过二百多年,老人早已不在,而萧萧青竹却依旧守护着这方净土,伴着这石像向每个路过的人讲述这老人高风亮节、尽责爱民的故事。在杨家埠,这方宅子又唤作板桥园,园中一草一木、一阶一瓦被当地村人一代又一代细心保留打理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人们对这个老人的怀念不仅仅是那远扬的书画声名,还有对老人那份爱民之心的感恩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