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故宫文物医院首次试行开放 让历史有尊严地活在当下
2018-12-05 15:07:00  来源:

  故宫文物医院首次试行向公众开放,参观者提前预约,就可以现场看到文物修复师如何对书画、唐卡、龙袍等文物进行修复——

  探访“文物医院”

  今年5月31日,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发布一则公告:为更好地向公众展示和宣传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积极回应广大公众对于故宫文物保护事业的关心,故宫文物医院将于近期向公众预约开放参观。2018年6月9日恰逢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文物医院于当日上午首次试行对公众预约开放。

  文物医院是什么?参观文物医院又能看到什么?此次开放对于文物和故宫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缘起

  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文物医院成立于2016年12月29日,位于故宫西侧城墙下、内金水河畔,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按照使用功能分为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文物保护修复辅助业务三大部分,汇集有200名文物保护专家。拥有“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希腊文物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同步辐射与文物保护联合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也设立于故宫文物医院。

  记者发现,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爆红,把从不示人的文物修复展示在大众面前,人们对于文物修复这一原本冷僻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物医院正是故宫修复文物的专业机构,也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功能门类最完备、科研设施最齐全、专业人员数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护机构。之所以命名为故宫文物医院,是因为文物修复是一个科学而专业的过程,像患者到医院看病一样,需要有传统技术的工匠作出经验性的判断,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让文物获得新生。

  据了解,文物医院汇集了200名文物保护专家,拥有多个重点实验室。单霁翔院长表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修复有悠久的历史,文物修复类别包括书画、金属、钟表、陶瓷、木器、漆器、镶嵌、纺织品等,并拥有“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古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术”“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复制技术”“古代钟表传统修复技术”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一件文物藏品接受修复之前,都需要对其历史、材质、成分、结构,以及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检测,以便在修复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护历史文化信息,不改变文物原状,实现传统工艺技术传承,因此,需要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之后才能开始动手实施修复保护,并公开出版修复保护报告。

  在医院,医生往往通过B超、CT等专业医疗设备的检查结果对病患作出诊断。在文物医院,记者发现,这样的技术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采用传统工艺保养修复文物的同时,文物修复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故宫博物院为这座全新的文物修复中心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物“诊疗”设备,如文物专用CT机、显微观察设备、材料分析设备、无损探伤设备等,使现代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文物修复工作。

  开放

  2017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陪同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参观故宫博物院。在故宫文物医院,两国元首夫妇先后观赏了钟表、木器、金属器、陶瓷、纺织品、书画等文物修复技艺展示,现场参与书画修复体验,并共同观看了珍品文物展。

  在织绣文物修复工作室,特朗普夫妇在一件18世纪的“明黄色缂丝女夹龙袍”前驻足凝视,这是一件清代乾隆皇帝最宠爱的皇后穿的礼服,主要用于重大庆典及祭祀活动,工艺精湛,技法精妙,弥足珍贵。在书画修复室,两国元首夫妇一起体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的一个重要部分——托画心。对于这个细节,《人民日报》特别提及:“在习近平夫妇的招待中,有一项是跟特朗普夫妇一起体验文物修复的‘托画心’,正所谓‘三分画,七分裱’,细节决定成败,远方的客人兴致勃勃,按照要求做完之后,惊讶地连看了好几眼。”

  今年6月9日,故宫文物医院首次试行向公众开放,迎来了40名预约观众。根据文物类型,故宫文物医院长长的通道两侧排列着文物修复室,参观者隔着玻璃,可以看到文物修复师在对书画、唐卡、龙袍等文物进行修复。通道两侧展示着唐三彩骆驼、铜金刚佛母等代表性修复文物,墙上还挂着案例展板,介绍修复过程和技术。

  为何只能隔着玻璃看?文物医院负责人解释,为了在开放参观时不影响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故宫决定控制文物医院的开放时间和参观人数,并且参观时只能在窗外观看,不能进入修复工作室。

  有意思的是,首批文物医院志愿者也在当天正式上岗。25名志愿者从871份简历中遴选而出,中青年女性居多,以教师、高校硕博士为主,还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主持人等职业。他们接受过文物修复专家的岗前培训,负责向观众介绍文物医院和文物修复内容。

  信念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故宫博物院决定向公众开放文物医院呢?单霁翔院长不久前在国家检察官学院所作的《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的专题报告中,有这样的解释:“刚到故宫博物院的时候,简介的手册上写着:这里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宝库。但第二天走在观众中间,却感受不到这些‘最’。因为70%的区域都立着一个牌子:非开放区,观众止步。藏品虽然多,但99%都沉睡在库房里。观众们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只是到此一游而已。这些世界之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们难得的文化之旅获得了什么?我们这些文化遗产究竟给人们贡献了什么?”

  单霁翔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诸多重要场合屡屡提及“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多种方式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等文化发展理念。文物是旧时代的东西,它们只能被陈列、被观赏,怎么活起来呢?总书记却说,我们灿烂的文化遗产,不但有辉煌的过去,还应该有有尊严的现在和健康的未来。活起来,就是活在人们现在的生活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单霁翔表示:“联系文化建设情况,我们也可以发现类似问题。以博物馆为例,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着眼于故宫文物和观众安全,推出了旨在限流分流的每日8万限流目标、实名制售票和全网售票,尽管如此,每年观众人数仍然不断攀升。2015年石渠宝笈特展引发‘故宫跑’,2017年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再现争先观展的盛况。这些文化现象显示了广大民众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

  创意

  除了开放文物医院,故宫的新媒体和数字化建设也是文化创意的一部分。单霁翔介绍,故宫博物院通过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研发手机导览应用等多种现代、时尚、便捷的方式,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故宫和故宫文化。从2012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尝试探索基于移动设备的观众服务及文物藏品介绍应用程序,为观众提供“数字故宫”的饕餮盛宴。目前,故宫博物院官方微信号“微故宫”关注人数已达30余万,推文阅读量持续增长,多次创造“100000+”的阅读佳绩;以新浪微博为主阵地的官方微博三大账号累计粉丝量570余万,其中新浪微博粉丝量226万,多个话题均成热门,创造了海量阅读和高关注度,成为社会媒体争相转载的重要资源平台;先后制作发布《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故宫社区》等9款App,累计下载量超过480万次,其他全新App数字作品也正在持续研发过程之中。

  故宫博物院还与阿里巴巴、腾讯等先后进行合作,探索传统文化IP的活化模式。“让那些与故宫文化相关的历史人物、知名画作都鲜活起来,赋予他们年轻的心态,使用现在年轻人的社交媒体,例如QQ和微信、玩VR、收电子邮件等。”

  规划

  2017年1月,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共同编制的《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5)正式公布。《故宫保护总体规划》(下称《规划》)是故宫博物院迄今为止,第一份以文化遗产价值整体保护为目标的专项保护管理规划。在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完整性的立场上,系统梳理了文化遗产的价值,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故宫价值的三大主题,即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典范、明清宫廷文化的见证、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品;第一次经由宫廷文化价值主题,将故宫不可移动的庞大建筑群体与可移动的珍贵馆藏文物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价值主题下,建立起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利用、管理与研究诸方面,充分体现出当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理念。

  针对故宫博物院现存的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突出问题,《规划》逐一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级、分类、分区、分批规划措施,由此走向“遗产价值的整体保护”规划目标。

  让观众有尊严地参观,让历史有尊严地活在当下。随着《规划》的批准公布,故宫博物院正在加大执行力度,全面落实总体规划的内容。“让故宫博物院不仅成为观看文物的地方,而且是温暖人心、滋润心灵的场所。”单霁翔说。

  (图片制作:陈思理)

  编辑:施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