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一座承载着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江南名城,尚德务实,书香飘逸。位于市中心的崇安区,工商繁华,人文昌盛,以其恒久的魅力成为锡城历史上最华美的篇章。
扎根于这块土地之上的崇安区检察院,载检察事业之使命,汲崇安文化之精髓,以先进的理念、多元的平台和丰富的载体大力推进检察文化建设,促进检察事业科学发展。
主题研讨:启一程文化之旅
无锡崇安,自古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这里,商贾云集,金融期货起伏涨落;在这里,人文荟萃,琴棋书画市井流传。崇安的地标建筑——钟楼,千年如一日,响着古朴厚重的钟声,似将这千年的底蕴融进崇安人的血液。
面对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积淀,崇安区检察院深知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2012年6月, 该院召开了“集萃崇安文化精髓,凝练崇检文化品牌”的检察文化主题研讨会,主动邀请文化名人、专家学者与全院干警共同研讨无锡城市文化和崇安区域文化特色,提炼崇安传统文化精髓,谋划崇检文化发展。
“身为崇检人,我在检察院感受到的是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一种高效的行事风格。”
“崇安是无锡市的核心区,近代以来工商业很发达,经济发展很快,这都离不开务实和创新的理念。”
“检察文化应当是追求法治的文化,倡导廉政的文化,彰显和谐的文化。”
研讨会上,干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检察文化和崇安检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专家学者旁征博引,以生动的事例和专业的思维精辟阐述了无锡城市文化、崇安区域文化的精髓。领导们高屋建瓴,从宏观大局的角度为崇检文化的发展出谋划策。
研讨会的召开,为崇安检察文化的发展搭建了一个集思汇智的舞台,提供了一次跨越发展的契机。汇集全院干警心智而提炼的“务实高效,和谐创新”的崇检精神,更是成为崇检人内心坚固的精神力量。
“书院沙龙”:沐一场文化春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写在东林书院的对联道出无数知识分子的心声,被诵为经典。明代,位于崇安区的东林书院重被修复,成为江南人文荟萃和议论国事之地。而今,书院虽已不再讲学,但其代表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谈古论今的气度仍然影响着每一位崇检人。
2009年,忆当年东林书院之风采,崇安区检察院借书院之名,正式启动“书院沙龙”活动,作为干警们思想交流和碰撞的平台。在这里,可以听到全国劳动模范讲述的奋斗历程,汲取丰富的人生经验;还可以探讨法学界的热点话题,体验最为深入的法理思考;更可以谈论理想和价值这类重要的人生命题,分享真挚的人生感悟。
自“书院沙龙”开办以来,已举办十余场专题活动,活动主题包括“赵作海案”、“天价过路费”、“地沟油”、“强制消费”、“检察文化”、“专题辩论”、“刑诉法的修改”等等。四年来,“书院沙龙”活动呈现出最激烈的辩论,最理性的思考和最真诚的交流,提升了全院干警的理论素养和人文情怀。随着“书院沙龙”的开展,检察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公平正义的理念和执法为民的信念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干警心中,“务实高效、和谐创新”的崇检精神得到全面的阐释。
《崇安检察》:建一个文化家园
“我提议,本期增设一个‘民情日记’版块,结合我院开展的检察工作进社区活动,由参与干警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工作心得。”
“依我看,文化版块里可以设一个‘佳节’的子栏目,很快就是中秋节,外地干警对这个话题应该有感触。”
上一期《崇安检察》杂志的印发工作刚刚完成,编委会又开始为下一期的杂志进行筹备。
“文以载道”,丰富而深厚的崇检文化需要锦绣篇章予以记载与传承,作为机关内刊的《崇安检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汇集文章、展示文化的重要平台。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崇安区检察院将原来的职务犯罪预防专刊进行转型升级,增加栏目,扩充体量,使其成为全院干警的文化阵地。“检察聚焦”将关注点放在当季热点事件和重点工作,“说法思辨”就某一个法律问题从不同的视角予以深入剖析,“案件札记”则记录下业务部门办理的经典案例……全刊设有的多个栏目中既有理论学习成果,又有业务经验交流;既有工作成绩展示,又有生活情趣分享,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崇检工作与干警风貌。
院领导高度重视《崇安检察》杂志的创办,对其刊发工作给予了大量指导和大力支持,并亲自撰稿扩大杂志的影响力;全院干警亦妙手著文,踊跃投稿。文章内容或谈古论今抒忧国忧民之情怀,或析理度情释法律法规之要义,或追昔抚今发故乡故人之幽思,或含英咀华绘赏花赏月之美趣。《崇安检察》杂志将“务实高效、和谐创新”的崇检精神融入有形的文字图片,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全院的思想阵地和干警的精神家园。
“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检察文化以其润物无声的力量,团结、凝聚、激励和引领着检察干警为检察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近年来,崇安区检察院始终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以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作引领,努力丰富和创新检察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载体,化无形文化为有形战斗力,将检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无锡市崇安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