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代表委员支招 破解反渎难题
2018-03-30 15:30:00  来源:检察日报

  本报讯(记者吴贻伙)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工作普遍存在的发现难、取证难、处理难、阻力大“三难一大”问题,引起了近日正在安徽省进行专题视察的全国和该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他们为破解难题支出“四招”,即提高认识、完善立法、健全机制和强化能力。

  专题视察开始前,安徽省检察院举行了有关反渎职侵权工作情况汇报会。会上透露,从2006年1月至今年6月,安徽省检察机关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犯罪936件,这些犯罪共造成264人死亡、75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7亿多元,平均个案造成经济损失80余万元,是同期贪污贿赂案件平均涉案金额的两倍。

  然而,实际工作中渎职侵权犯罪却容易被忽视、被容忍、被袒护,一些渎职侵权犯罪线索不能及时移送检察机关,甚至一些明显构成渎职侵权犯罪的行为被降格处理。

  代表委员还注意到,安徽省检察机关虽然立案查处了渎职侵权犯罪1200余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亿多元,但侦结后以渎职侵权犯罪提起公诉的却几乎只占一半。而在法院已经审结的591人中,被判免予刑事处罚和被宣告缓刑的有376人,占到了同期有罪判决的65%,对渎职侵权犯罪轻处理的情况十分明显。

  对于反渎职侵权工作所面临的这些困局,全国人大代表陈章水、全国政协委员后力和安徽省政协常委耿小平、丁明等代表委员在座谈时纷纷支招。他们认为,一是必须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渎职侵权犯罪严重危害性和惩治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必须加快完善有关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以切实解决轻处理现象;三是当前已经建立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以及刑事处罚与纪律处分的衔接机制不仅要健全,还要管用、有约束力,且要与责任追究等配套的制度并行,以避免该移交的不移交和降格处理等现象;四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检察机关攻坚克难的能力,加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侦查装备等基础性保障。

  编辑:施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