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让阳光洒满“一枝一叶”
2019-01-25 17:12:00  来源:求是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上映,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回答了“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之问。

  1949年,毛泽东同志把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比喻为“进京赶考”,告诫全党同志要保持“两个务必”,努力“考个好成绩”。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名党员干部更要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更加关心关注民生,答好人民之问。

  紧扣住“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这一根本原则。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是党从历史和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正是基于这样的清醒认知,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把“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作为群众路线。也正因为发自内心地敬畏人民,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一遍又一遍地高呼“人民万岁”。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试金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群众”两个词出现240余次,就是提醒我们,一切党员领导干部,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坚持以“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为最大着力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必须要拧紧思想认识的“阀门”。有的党员干部落实民生工作力度不够,劲头不足,“凑合事、应付事,降标准、打折扣”,甚至“慢落实,不落实,假落实”。这里面有干部作风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政治意识不强,党性弱化,宗旨意识淡漠。在这种形势下,正视问题是态度、是方法,更是党性、是担当,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履行责任,将民生实事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做到重心下沉、深入一线、亲自过问。要突出重点难点,找准关键环节,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

  时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考卷”答得好不好,人民最有发言权。抓好民生工作,“蜻蜓点水”不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行,“枕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行,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心,驰而不息地用力,毫无保留地用情,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痛点难点问题。哪些事该干哪些不该干,哪些事先干哪些后干,事情该怎么干、干得怎么样,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价值尺度和基本标准,都要看一看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党员干部要把责任抓牢抓实,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事实清楚符合政策规定的,马上就办;一时难以解决或职责交叉的,积极协调办,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新时代要有新理念,新征程要有新担当。做好民生工作,我们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有大格局、高站位。不能光想着已经为群众做了什么,而应该关注群众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哪里没有做好,要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回应群众的期待和诉求,让“以人民为中心”的阳光洒满“一枝一叶”。

  编辑:万晓勇